熊猫烧香是什么

熊猫烧香是什么

一、熊猫烧香并非APP、游戏攻略或下载词

在探讨“熊猫烧香是什么”这一问题时,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,它并非一个APP名称、游戏攻略词或是下载词。实际上,“熊猫烧香”是一款曾在网络中肆虐的计算机蠕虫病毒,其名称源于病毒在被感染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熊猫头像和“烧香”动画。

二、熊猫烧香病毒的起源与特点

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由湖北武汉新洲区的李俊于2006年10月16日编写完成,并于2007年1月初开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。这款病毒拥有自动传播、自动感染硬盘以及强大的破坏能力,能感染系统中exe、com、pif、src、html、asp等多种格式的文件。更为严重的是,它还能终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,并删除扩展名为gho的系统备份文件,导致用户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启动。

被“熊猫烧香”病毒感染的电脑,其所有.exe可执行文件的图标都会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,这一特征也成为了该病毒最为人们熟知的标志。

三、熊猫烧香病毒的传播方式与影响

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,主要通过邮件附件、P2P软件、U盘以及共享文件夹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。一旦用户打开了感染了病毒的文件,病毒就会迅速在电脑上进行破坏和窃取信息。

该病毒的肆虐给众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数量超过千家,其中不乏金融、税务、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。许多著名网站也相继被植入病毒,导致用户浏览这些网站时也被感染。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巨大,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的感染范围因此变得非常广。

此外,“熊猫烧香”病毒还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。尽管病毒给网民带来了诸多不便与损失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网民的创意与想象力。许多网民利用熊猫烧香的形象创作出了各种形式的作品,如唐诗宋词改编、流行歌曲翻唱、电影对白模仿以及原创漫画等,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。

四、熊猫烧香病毒的应对与防范

面对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的肆虐,各大杀毒厂商迅速行动,集中力量对病毒进行绞杀。同时,反病毒专家也提醒广大用户要增强安全意识,不打开可疑邮件和可疑网站,不随便运行不知名程序或打开陌生人邮件的附件。

为了防范类似病毒的再次侵袭,用户应定期更新杀毒软件病毒库,保持杀毒软件的实时防护功能开启。此外,还应避免使用简单密码,定期备份重要数据,并谨慎处理来自不可信来源的文件和链接。

五、熊猫烧香病毒的启示与思考

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的肆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网络安全问题。作为网民,我们应提高安全意识,加强自我防范能力;作为企业和政府机构,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,确保信息安全不受侵害。

同时,“熊猫烧香”病毒所引发的网络创作热潮也启示我们,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。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同时,我们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,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。

综上所述,“熊猫烧香”是一款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计算机蠕虫病毒,其肆虐给众多网民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。面对这一挑战,我们应加强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,共同构建安全、健康、和谐的网络环境。

2007年网上最牛的病毒熊猫烧香是谁做的?

熊猫烧香是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的。

熊猫烧香跟灰鸽子不同,这是名副其实的病毒,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“蠕虫病毒”变种,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,拥有感染传播功能,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,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,受到感染的机器文件因为被误携带间接对其它计算机程序、系统破坏严重。2013年6月病毒制造者张顺和李俊伙同他人开设网络赌场案,再次获刑。

《熊猫烧香》病毒案的最后处理结果是什么?

备受社会关注的“熊猫烧香”案在仙桃市法院一审宣判。李俊、王磊、张顺、雷磊4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名成立,依法判处李俊4年有期徒刑、王磊2年半有期徒刑、张顺2年有期徒刑、雷磊1年有期徒刑。 由于控方联系到的个人用户仅有800余户,李俊仅属于“后果严重”而非之前媒体报道的“后果特别严重”,终获轻刑。